12月22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,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,也是一個傳統節日,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。
冬至俗稱“冬節”、“長至節”、“亞歲”等,民間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,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。在北方地區,每年冬至,家家戶戶一般都要吃餃子,以求冬季平平安安。諺語“冬至到,吃水餃” 、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”等都記載著這一習俗。
相傳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辭官回鄉的路上,見許多鄉親饑寒交迫,耳朵都凍爛了,便在冬至那天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,然后將羊肉、藥物撈出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樣的“嬌耳”,煮熟分給鄉親祛寒治耳。后人因此學著做“嬌耳”狀食物,稱作“餃子”或“扁食”,并在冬至吃餃子以不忘張仲景“祛寒嬌耳湯”之恩。另外,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,至今仍有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謠流傳。
冬至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長的一天,過了冬至,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。冬至到大寒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階段,從22日開始,開始進入數九寒天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交九”,我國民間有“冷在三九,熱在三伏”的說法。(倪曉軍)